陶珠、月桃與浪花蟹 (下)|部落旅行

採訪.妮可魯|首圖攝影.妮可魯《受水保局台東分局輔導,來趣台東農遊體驗系列活動》

復育生態園區 布農族Puni的月桃夢

月桃對於布農族來說是很重要的存在,可以用來編織各種生活上的器物|妮可魯 攝
月桃對於布農族來說是很重要的存在,可以用來編織各種生活上的器物|妮可魯 攝

就像竹子之於漢人,竹葉可以用來包粽、竹身用做建築等多種應用,月桃對於布農族也是種獨特的存在,走進Puni(江秀珠)位在海端鄉的月桃復育生態園區,很驚訝的發現月桃居然有那麼多種類,葉片紋理、香氣與樹形高矮都不一樣,Puni將她所知道的月桃族群都收集在父親留下的三分地裡,分區種植復育,就像月桃版的藏經閣。

「我媽媽想她媽媽的時候,就砍月桃做前置作業,但她不會編,我的記憶來自於我奶奶做月桃蓆,那是個很暖的畫面,我看著我媽媽、她想著她媽媽,就一句話,她媽的。」我們和Puni一起大笑,她走入一區莖幹長得特別高的月桃林,砍下一株走回工坊,示範如何在不傷害纖維紋理的狀態下撕剖下葉鞘。

「我會老,有一天會爬不動山坡,因此才想有自己的園區,就近採月桃,除了月桃還有構樹等原住民生活上運用得到的植物,構樹和月桃一樣都可以用做編織,來上課的學員會教他們從纖維的運用開始學起。」Puni用月桃葉編織成月桃蓆,以及各種生活上的器物、飾品,成為她創作的媒材,透過多次以月桃為主題的特展,Puni編織出月桃的藝術價值。

「月桃葉子可以包粽子、葉鞘可以做編織,種子可以磨成粉做飲料,可應用在中藥和西藥裡,也可以萃取精華做精油、面膜,不同的月桃種類可運用的方式也不一樣。」Puni眼中的月桃幾乎全能,是種很綠色環保的植物,夢想可在她的雙手中編織蔓延,擁有無限發揮創意的可能。

Puni以月桃作為載體,將月桃從生活器具提升到藝術領域|妮可魯 攝
Puni以月桃作為載體,將月桃從生活器具提升到藝術領域|妮可魯 攝

南迴公路旁踏浪、捉浪花蟹

在大武部落附近的海邊,體驗捉浪花蟹|妮可魯 攝
在大武部落附近的海邊,體驗捉浪花蟹|妮可魯 攝

沿著南迴公路一路南下,大武社區就位在台東靠近屏東的交界,地頭蛇寶兒哥說要帶我們去踏浪,用電風扇捉浪花蟹、在沙灘挖坑烤雞蛋,這些海邊頑童從小玩到大的把戲對當地人來說不稀奇,但對於我們這些城市來的可有趣的很,寶兒哥和當地居民合作,將這類鄉野活動串接成遊程,帶著像我們這樣的土包子在南迴公路旁的沙灘邊大玩一場。

有別於山邊的部落,大武社區是以漁業為主的平地鄉部落,除了排灣族,還住著閩南及客家人,算是族群很多元的一個社區,「我們今天要來體驗捉浪花蟹,浪花蟹小小的,有點像蟬,又叫蟬蟹。」寶兒哥請來他在大武社區的好朋友來帶體驗,他出示手上的鐵桿、電風扇的舊扇殼,說這就是捉浪花蟹的陷阱工具。

「以前大武這邊沒有漁港,靠竹筏拖出海來捕魚,小孩子在等家人回來時很無聊,就在沙灘與浪花的邊際做陷阱,捉浪花蟹帶回家當零嘴吃,當然現在數量變少,為了保育,我們捉到後就放回去。」將鐵桿與誘餌插在浪潮邊際,等待浪花蟹上鉤的時間約15到20分鐘。

等待的時間除了玩水戲浪,還可在沙灘上挖坑,將雞蛋埋在燃燒的漂流木柴上,覆蓋沙土燜烤一段時間,便是充滿大自然潮香的土窯雞蛋。

「好囉!動作要快喔,用電風扇殼往餌的下方撈,然後趁著下一波海浪打過來時趕快跑上岸。」捉浪花蟹好像在和海浪賽跑,不見得每次都有收獲,拇指指甲般大的浪花蟹有時和碎石混在一起,搖一搖電風扇殼找浪花蟹就像淘金一樣。

模樣像一大粒長腳的珍珠,浪花蟹怯生生的模樣和我們認知的蟹類很不一樣,捉了幾隻放在水桶裡觀察拍照了一番,在海邊嗑完自己炕的土窯雞蛋後便放他們回到大海。

部落旅行就是這樣充滿未知的樂趣,串陶珠、編月桃、捉浪花蟹,在山海的交際認識台灣最質樸美好的人與風景。

等待浪花蟹浸入陷阱的空檔,用沙坑埋烤雞蛋|妮可魯 攝
等待浪花蟹浸入陷阱的空檔,用沙坑埋烤雞蛋|妮可魯 攝

關於台東還有這些事
陶珠、月桃與浪花蟹 (上)|部落旅行
海洋食堂開飯囉 阿美族燻出海陸好滋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