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族粽子包起來 串門子採集食材玩部落

採訪.妮可魯|首圖攝影.妮可魯|感謝協力.臺東縣政府、台東部落食尚、建和部落

建和部落長大的卑南族青年阿里蓋,帶著我們在部落裡串門子採集食材,像是包Pinalupuk用的月桃葉和假酸漿葉|妮可魯 攝
建和部落長大的卑南族青年阿里蓋,帶著我們在部落裡串門子採集食材,像是包Pinalupuk用的月桃葉和假酸漿葉|妮可魯 攝

兒時記憶中的六月不能泡浴缸,不是因為有甚麼禁忌,而是家裡的浴缸會被「竹葉」佔據,準備包粽子的奶奶會從市場購入一大筐新鮮竹葉,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其送去「洗澡」,寬廣的浴缸能讓每片竹葉都舒展開來,洗乾淨後在後陽台晾乾,這是我家在端午節包粽子的第一個儀式。

「這是月桃葉,可以採來做Pinalupuk,Pinalupuk是卑南族的傳統美食,像是手作粿。」一臉文青模樣的阿里蓋擔任我們今天的部落文化嚮導,在走訪部落、參觀耆老創作的木雕藝術品之外,還會走入部落人家的院子做採集,阿里蓋提著很潮的茄芷袋,將採來的月桃葉擺在裡面,這動作讓我想到小時候端午節前的浴缸,滿滿是綠色的大葉子。

許多人對於原住民的印象是熱鬧的豐年祭,但我發現比起豐年祭,部落裡的植物學更吸引我。原住民的院子是可食性植物的寶庫,擅長釀酒的人家還會種一些做酒麴的藥草,不明白的人看起來滿園荒煙漫草,但其實是深藏不露的野菜園,深藏著老祖宗以神農嚐百草精神找出來的珍貴植物。

「老人家有保種的習慣,部落遷徙時都會帶著植物種子一起。」有位阿美族的朋友曾和我提到,因為日治時代的理蕃政策,絕大多數的原住民部落都被迫遷徙過許多次,從高山到淺山,甚至搬到海邊,卑南族語稱為「Kasavakan」的建和部落也不例外,日常生活中經常摘食的植物也跟著族人一起漂泊,定居在新家的院落中。

部落各處裝飾著許多木雕藝術品,族人將部落裡的神鹿傳說和故事人物藉由雕刻呈現|妮可魯 攝
部落各處裝飾著許多木雕藝術品,族人將部落裡的神鹿傳說和故事人物藉由雕刻呈現|妮可魯 攝

「嗨!阿姨早,我們去你家院子一下喔。」阿里蓋和正在廚房裡炒菜的阿姨打招呼,阿姨靦腆的朝我們笑笑,擺擺手要我們自便,原來這是部落頭目的家,庭院特別大,高腳涼台前的空地種滿小米,青綠色的穗實尚未成熟,在旱地上隨風款擺,像是在輕鬆哼著歌。

小米田後方有好幾叢灌木,我們穿街走巷的任務除了採集月桃葉,還要摘假酸漿葉,「以前都是搗小米做Pinalupuk,像是麻糬那樣,裡面包肉,但糯米類的食物對腸胃不好,所以在小米麻糬的外層會包lravilru,lravilru又稱為假酸漿葉,有顧腸胃的功效。」接過阿里蓋的剪刀,撥開濃密的樹叢,挑選葉片發育得最漂亮的假酸漿葉剪下,旁邊開著白玉般花朵的月桃葉子自然也不能少,摘摘剪剪全都裝進阿里蓋手腕上的茄芷袋裡。

遊客來到建和部落,可以體驗包卑南族版的粽子Pinalupuk|妮可魯 攝
遊客來到建和部落,可以體驗包卑南族版的粽子Pinalupuk|妮可魯 攝

「以前沒有餐盒的時候,Pinalupuk是部落版的池上便當,早上出門工作時帶在身上,可以常溫存放到晚上吃都沒問題。」阿里蓋帶著我們走進一個外牆彩繪著神鹿傳說的社區工作室,屋後的廚房正忙著,幾位部落婦女將糯米粉加水揉成麵糰,大鍋裡的肉餡炒得香氣撲鼻,Pinalupuk的包法和粽子差不多,將肉餡塞進糯米糰裡,裡面用假酸漿葉、最外層用月桃葉包裹,這樣蒸出來的Pinalupuk會有淡淡的月桃香。

「台九線上的建和部落鄰近台東市區、知本溫泉,觀光業興盛,因此部落裡出了很多在餐廳、飯店服務的廚師,於是我們就以美食包裝部落行程,設計出富有特色的部落草地便當,Pinalupuk就是便當裡的主角。」部落草地便當可以DIY體驗,也可結合部落導覽行程作為餐點。

卑南族的傳統粿Pinalupuk和小時候奶奶常包的潮州粽有點像,餡料單純,沒有花生、香菇、蛋黃、干貝等華麗配料,蒸熟後的口感軟濡濕潤,簡單風味就已足夠迷人。

有著淡淡月桃葉香氣的Pinalupuk,在早年是族人出門工作時的簡易便當|妮可魯 攝
有著淡淡月桃葉香氣的Pinalupuk,在早年是族人出門工作時的簡易便當|妮可魯 攝
為了走出建和部落自己的特色,部落裡的年輕人想到可以將Pinalupuk與其他傳統美食設計成部落草地便當,提供遊客造訪部落時享用或做外帶服務|妮可魯 攝
為了走出建和部落自己的特色,部落裡的年輕人想到可以將Pinalupuk與其他傳統美食設計成部落草地便當,提供遊客造訪部落時享用或做外帶服務|妮可魯 攝

★建和部落
地址:台東Kasavakan建和部落鹿寮-建和二街71巷
電話:089-511578
部落風味餐帶著走的部落草地便當 訂起來
顛覆味蕾饗宴的荖葉麵包 訂起來
*因應疫情,建和部落只提供台東市區與其周邊的預約外帶服務,部落行程請大家在疫情過去後再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