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用小米寫農民曆 品嚐原民部落最催淚的飯

採訪.妮可魯|首圖.妮可魯  攝影

乍看像一堆野草的田野, 其實是天國爸種植著小米的田地。( 圖.妮可魯)
乍看像一堆野草的田野, 其實是天國爸種植著小米的田地。( 圖.妮可魯)

漢人有農民曆記載著與農事相關的二十四節氣,同時兼併黃曆,在農事依據之外藉以推斷當日吉凶宜忌,是農業時代日常生活的參考用書,來到台東崁頂部落的蓋亞那工作坊才知道布農族也有類似的年曆,若說漢人的農民曆是以俗稱大米的稻米為運作軸心,布農族則有一套獨特的小米曆法,稱為「小米歲時記」。

在日治時代日本人推廣原住民種稻米之前,小米才是原住民的主食,是支撐部落生活的主要農作物,尤其是布農族的四時運轉皆以小米為中心,一整年的工作與歲時祭儀都與小米有關,從開墾祭開始,到拋石祭、播種祭、趕鳥祭,一直到新年祭為止,布農族以特殊的象形文字標示成曆法,祈求以精靈的力量護佑豐收,並發展出各儀式祭典中需要注意的禁忌,感謝及善待小米文化帶給布農族的一切,祖先的生活智慧就這樣透過小米歲時記傳承下來。

「蓋亞那kaiana是吊掛的意思,這個符號代表要將小米吊掛起來,因為小米的種植一年一次,收成在6月,若碰到梅雨會濕掉,要吊在廚房裡用煙燻乾。」蓋亞那工作坊的天國爸指著牆上繪滿神秘符號的小米歲時記,向我們解讀每一個象形文字代表的意義,像是布農族的射耳祭就是趁著農閒時節舉辦,於是在小米歲時記上就會看到類似打獵的符號,獵人從山頂對空鳴槍,祈求狩獵順利、家族興旺,闔族暢飲小米酒,輪番齊唱小米豐收天籟,也就是布農族廣為世人稱頌的八部合音。

蓋亞那 kaiana是吊掛的意思 , 小米掛在屋簷下風乾。( 圖.妮可魯)
蓋亞那 kaiana是吊掛的意思 , 小米掛在屋簷下風乾。( 圖.妮可魯)
 天國爸向我們解說神秘的小米曆法 ,以及以小米文化為中心的布農族生活方式。( 圖.妮可魯)
天國爸向我們解說神秘的小米曆法 ,以及以小米文化為中心的布農族生活方式。( 圖.妮可魯)
蓋亞那工作坊的小米體驗包含幫小米脫殼 ,和品嚐純小米做的布農族傳統小米飯。( 圖.妮可魯)
蓋亞那工作坊的小米體驗包含幫小米脫殼 ,和品嚐純小米做的布農族傳統小米飯。( 圖.妮可魯)

聽著天國爸講述小米與布農族生活的關係,那些原先看不懂的象形文字很神奇的在腦中幻化成畫面,「我媽媽說認真工作的人才有飯吃,於是我選了小米做為工作坊的主題,做小米體驗,來我們這裡可以到田裡採收小米,用腳踩與捶搗的方式幫小米脫殼,吃別處吃不到的傳統小米飯。」天國爸記住媽媽的話,以種植與宣導小米文化為職業,因為布農族的食衣住行及禁忌都在小米歲時記裡面,部落傳統要傳承下去,總要有人繼續種小米。

在天國爸解說的時候,金蕉媽在旁用柴火燒旺的大鍋慢慢的熬煮小米飯,要先用油去養鍋,煮出來的小米飯才會有好吃的鍋巴,現在因為種小米的人太少,在別的地方吃到的小米飯都是東南亞進口的,且加了很多水,稀稀的,蓋亞那工作坊的傳統小米飯讓部落的老人家懷念不已,感動到掉眼淚,直說好久沒有吃到這樣傳統古法做出來的小米飯了。

 耗費時間煮的小米飯 ,讓部落的長輩非常感動。( 圖.妮可魯)
耗費時間煮的小米飯 ,讓部落的長輩非常感動。( 圖.妮可魯)
百分百純小米做的傳統小米飯,只有自己種植小米的農家才有。( 圖.妮可魯)
百分百純小米做的傳統小米飯,只有自己種植小米的農家才有。( 圖.妮可魯)
用月桃葉當食器裝小米飯,夾入燻豬肉、以及被稱作布農族泡菜的酸菜醬等各色配菜享用 。( 圖.妮可魯)
用月桃葉當食器裝小米飯,夾入燻豬肉、以及被稱作布農族泡菜的酸菜醬等各色配菜享用 。( 圖.妮可魯)

我們跟著天國爸用木臼打小米,學著用布農族語吟唱分成好幾部的八部合音,不像我們坑坑巴巴的唱得七零八落,金蕉媽的傳統小米飯不慍不火地在大鍋裡逐漸炒乾水分,100%純小米的傳統小米飯大功告成。

「現在種小米的農家太少,要和農家事先預訂才買得到,家裡有種小米的才煮得起這樣一鍋,我們家習慣的吃法是先吃顆沙梨橄欖開胃,用月桃葉包裹小米飯、燻豬肉、以及被稱作布農族泡菜的酸菜醬,再夾些自己家種的花生磨出來的花生粉,像卦包那樣。」在以前生活比較困苦的年代,配小米飯的多半是豬油,現在給遊客做小米體驗時吃到的版本是改良過的現代版,加花生粉也是因為遊客建議的,口感更為爽香。

除了傳統小米飯,我們還嚐到配合「台東部落食尚」活動發明的創意料理,芋見流氓,揉入芋泥、南瓜籽、腰果、花生等豆類的糰子上,沾裹了音似「流氓」的油芒,油芒被稱為超級未來食物,和旱稻一樣可以生長在很貧瘠的地方,因為最近疫情造成全球糧食隱憂的關係而爆紅,營養成分高且富含油份,布農族在以前習慣將油芒混著小米飯一起吃,蓋亞那工作坊則用乾鍋將油芒乾炒爆香,像是爆米花那樣,裹在芋泥球外面。

另外一盤圓滾滾、炸得熱騰騰的是小米起士球,是工作坊團隊去義大利時得到的靈感,覺得義大利北部很多料理和布農族蠻像,才想到可以用小米搭配龍葵、酸菜醬、炒肉燥,裡面包起士去炸看看,變成很開胃的一口食,果然在台東部落食尚的推廣活動中大受歡迎,大家紛紛問是怎麼做的。

當成配菜夾在傳統小米飯的布農族泡菜,就是酸菜醬,也讓我們非常驚豔,用鮮採的芥菜嫩葉做的酸菜醬是部落獨家風味,據說是很久以前部落裡的長輩在日本人家裡工作學到後轉化成布農族的口味,首先採下的芥菜要在太陽下曬一下使其萎凋,然後加入蔥蒜、豆鼓、糖和鹽,一起搗一搗後,摻入煮小米的米湯去發酵,發酵後產生的酸別有一番風味,可以中和肉類料理的油膩感。

許多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味道,就像傳統小米飯和布農族泡菜一樣,當會做的人漸漸少時就會消失 ,被人們遺忘,布農族的小米曆法也是如此 ,因種植小米的辛苦程度和水稻不相上下,為了防止小鳥啄食還要徹夜搭工寮睡在田邊趕鳥,若覺得辛苦而再也沒有人種植小米,失去小米的布農族文化是否也會隨之消失?蓋亞那的天國爸和金蕉媽認為保存小米文化是和教授族語一樣重要的事,要有人做下去才行,再辛苦都甘之如飴。

 遵照古法做出來的小米飯,讓很多年都沒吃到的部落老人家感動流淚 。( 圖.妮可魯)
遵照古法做出來的小米飯,讓很多年都沒吃到的部落老人家感動流淚 。( 圖.妮可魯)
炸成圓球狀的芋見流氓,外層沾裹炸過的油芒。( 圖.妮可魯)
炸成圓球狀的芋見流氓,外層沾裹炸過的油芒。( 圖.妮可魯)
 吃下去滋味滿滿的小米起士球,是參考義大利傳統料理的創意發想。( 圖.妮可魯)
吃下去滋味滿滿的小米起士球,是參考義大利傳統料理的創意發想。( 圖.妮可魯)

★崁頂部落 蓋亞那工作坊
地址:台東縣海端鄉2鄰中福39號
預約:蓋亞那工作坊臉書粉絲專頁,小米體驗10人以上成團,1人250元。

延伸閱讀>>
春日採梅 造訪電光社區體驗梅農生活(上)
春日採梅 造訪電光社區體驗梅農生活(下)